猪肉的风味及影响因素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吃腻了洋猪肉,感到洋猪肉在风味方面和以前的本土猪肉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从猪肉风味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影响猪肉风味的各种因子做了详细的介绍,对国内外猪肉评价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影响因素和改进猪肉风味的饲养与选种方法 关键词:猪肉;风味;评价;影响因素 近年来,人们愈来愈意识到膳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由此导致人们需要更多的瘦肉。可是,随着动物特别是猪、禽瘦肉率的增加,人们对肉的食用品质下降的抱怨越来越多,人们抱怨的问题主要是肉变得干硬,且缺少风味。 1 猪肉风味的基本概念 猪肉风味是现代猪肉市场和消费者关注的基本问题,也是现代养猪生产和猪肉产品加工的竞争焦点之一。经典的猪肉风味概念,是人类品尝某一特定肉品时感觉神经传入大脑的综合品味感官印象。这种综合印象来自2个侧而其一是由猪肉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刺激舌面味觉神经末梢产生滋味或异味感觉其二是猪肉挥发性呈味物质刺激鼻腔嗅觉神经末梢产生香味或膻气感觉[1]。 1.1 猪肉的滋味影响因子 鲜味:来自肌浆中的谷氨酸钠(MSG),5’肌苷酸盐(IMP),5’一鸟什酸盐(GMP)和多种致鲜肤类。上述致鲜成分多同时存在于瘦肉中并有明显的互作强化效应,其致鲜功能基团是5碳L-氨基酸和核苷酸 咸味:来自肌浆中的多肤和盐类,其中主要是钠盐如谷氨酸钠和大冬氨酸钠。 甜味:来自肌浆中的葡萄糖、果糖、核糖、甘氨酸、赖氨酸、羟脯氨酸等氨基酸和某此亲水肽类。 酸味:来自肌浆和组织液中的乳酸、磷酸、肌酸、碳酸、低级脂肪酸,呈酸性的肽类如辛肽和某些游离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 苦味来自多种肽类和游离氨基酸。 公猪膻味:来自公猪肉和饲养加工环境不良的阉猪肉。此味在本质上属挥发性异味(香味的对立面)不属于口感滋味的范畴。 上述滋味物质中肌浆核苷酸,游离氨基酸和肽类起主导作用。这些滋味物质相互之间的增强效应极大地提高了猪肉品味。人类口腔感知的猪肉味是上述滋味物质对舌味蕾刺激的总效应。上述滋味物质除了本身的滋味作用之外还可以作为风味前体物质参与迈拉德反应在高温条件下产生挥发性芳香物质。 1.2 香味的来源 猪肉的香味来自挥发性呈味物质对感官的刺激猪肉中的可鉴定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醛、酮、醇、酯、呋喃、吡嗪、硫化物等。香味物质的产生途径如下: 1.2.1 脂类降解 在烹饪条件下,猪肉肌内或肌间脂肪中三酯和磷脂可发生热降解和氧化降解形成各种醛类芳香物质。猪肉中的二十碳四烯酸的降解产物1-辛烯3-醇和油酸降解生成的各种醛类加上亚油酸降解的特有产物2-戊基呋喃等体现了猪肉的香味。 1.2.2 迈拉德反应 在烹饪和烧烤条件下猪瘦肉中的葡萄糖、核糖与肉中固有的氨基酸、肽、核苷酸产生多种挥发性风味产物或风味前体物质如多种醛、酮、呋喃、吡嗪、吡咯、噻吩等。迈拉德反应的前期产物可与脂类降解产物,并同含硫氨基酸降解产物(斯特雷克尔氨基酸反应生成的酮和醛)形成互作,共同产生复杂的风味组合。 1.2.3 硫胺素降解 猪肉中硫胺素含量极为丰富,硫胺素产生的呋喃酮、呋喃硫醇、二甲基二硫和继而形成的多硫化物是烤猪肉中的典型香味物质。硫胺素水解产物能形成噻唑,该产物具有熟猪肉的芳香。 2 猪肉风味的评定方法 猪肉的风味物质成分复杂而多变,可定性因子多达314种以上,其中以可挥发杂环居多,这给测定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样本的前处理程序中,从肉样采集到均浆制备、称重、冷藏、基本与常规肉质测定相同,增设测定肉样脂肪氧化程度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其后的肉样处理有以下几个侧面。用于测定风味前体物质如肌内脂肪、硫胺素等;用于测定滋味物质如谷氨酸钠和各种肽等。用于测定香味物质如多硫化物和杂环等。上述测定中香味物质测定难度最大。 香味物质多属非极性杂环类挥发性物质,被测香味物质的有效浓度取决于热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定性和定量需要顶空采样或蒸馏技术与气相色谱-质谱,连用的巧妙配合。必要时还需核磁共振自旋共振和脉冲射电技术的辅助。可见肉的风味测定需要一个非常高档而完善的实验系统和硬件,远非一般的猪场、饲料企业所能具备。因此猪肉风味评定方法即或是在国际国内普通的测定上也还是以传统的品尝专家小组口感主观评定为通用模式由于民族传统和人种个性的差异,主观口感评定出现偏差即专家效应是在预料之中的。例如:3岁的淘汰母猪肉风味物质浓度较大,口感浓厚,对中国人来说可能因过腻而失分。而对于欧洲人来说却会正对胃口而加分。因此,这种人文效应的消除又离不开实验室分析手段。主观口感评定用于普及而实验室分析用于提高和解决争议,二种方法的配合是新世纪优质肉生产不可缺少的手段。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或国家,建立一个权威的肉质实验室已成为国际猪肉流通的必要条件。美国的食品风味质量所和荷兰的肉质实验室是一个典型。 3 与猪肉风味有关的因素 猪肉的风味受品种、年龄、性别、解剖部位、饲养工艺、饲料原料与配方、屠宰加工工艺和烹饪条件等因素影响。就新鲜胴体或切块而言,常规肉质参数与风味有密切关系。大理石纹(小肌束间结缔组织和脂肪)和肌内脂肪丰富的肌肉意味着芳香物质的前体物质丰富,是浓郁风味的先兆。同时肌内脂肪也是猪肉多汁性的必要条件。东方人食用炖肉(以红烧肉为代表)的美食精华在于通过丰富的肌内和肌间脂肪(雪花里脊或软肋五花肉)来促成熟肉脂肪降解的芳香特色。一段瘦肉块切面干爽而富有弹性是系水力强的表现。 这种瘦肉在货架期保水能力强,肌肉中的水溶性滋味物质不致流失,从而能在烹饪时发挥最大的致鲜作用。 嫩度是猪肉肌纤维在内源酶作用下熟化后与结缔组织交织在一起的力学物理特性。 嫩度本身没有风味,但细嫩的猪肉有利于猪肉中风味物质与口腔舌面形成最大面积的有效接触而被感知。猪肉中的羟脯氨酸既是衡量嫩度的指标也是滋味物质之一。 肉色对风味有两方面的意义:暗紫色(DFD)肉除外,提示肌红蛋白含量较高,而肌红蛋白中的赖氨酸比例较高,这里的赖氨酸是作为风味物质(甜味、迈拉德反应前体),此外肉色是猪肉氧化程度的表现指标。具有水晶透明感的紫红色肉说明其肌红蛋白处于还原状态, 也同时提示肉中风味物质处于良好的保鲜状态。火腿瘦肉的水晶红肉色与鲜美滋味之间的形影关系已成了消费者的感性认识。但硝盐抗氧化作用对瘦肉的保鲜发色机理则未必是大众所能认识[2]。 4 改进肉质风味的饲养管理方法 猪肉的品质竞争中风味是主要项目。肥育后期的饲料与饲养工艺对猪肉风味质量影响极大。直奔肉质主题的各种宰前饲料配方已悄然兴起。且名目繁多。但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4.1 增加肌红蛋白和肌内脂肪含量 为生长猪提供放牧运动条件或降低舍饲密度以促进肌红蛋白浓度。在其后的肥育期适当采用高能量低蛋白质饲料,以促进肌内脂肪和肌间脂肪同步存积,同时降低血氨浓度。 4.2 增加风味前体物质和滋味物质 基于现代动物营养实验对营养因子的重新审视,在肥育后期增加硫胺素配给量主要不是为了催化脱羧反应(或预防神经炎),而是加强肉中硫胺素风味前体作用。各种有致鲜作用的氨基酸将重新考虑策划。如组氨酸的配给量在原-NRC基础上还需考虑形成肌肽和鹅肌肽以及抗氧化的需要。赖氨酸不但能改进滋味还能促进肌内脂肪合成。 谷氨酸虽属非必需氨基酸,但它是重要致鲜成分。在后期配方中的重要性决不亚于必需氨基酸其最佳配比值得进一步研究。 4.3 维生素E 增加维生素E配给量可以提高猪肉的整体抗氧化能力。此外增加配方中的共扼亚油酸(CLA)可有效抑制肉中脂类的氧化[3],从而保护了风味物质。 4.4 抗应激因子 宰前饮水或饲料中抗应激因子对肉质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增加配方中维生素C和小苏打的含量重新平衡正负离子(钾钠钙镁等)可以增强体液和肌浆碱贮以缓冲宰后瘦肉的pH下降从而保证滋味物质的有效机能[4]。 4.5 注意饲养模式的作用 中国传统养猪的饲养模式中以糠和青料加放牧为主饲养生长猪,这在客观上给猪补进了大量天然的硫胺素和维生素E,同时又促进了肌红蛋白发育其后又在催肥期补给大量淀粉类饲料是一种促进肌内脂肪沉积的高能量低蛋白质典型配方。从客观效果上分析中国传统饲养模式和现代刻意追求肉质风味而精心设计的配方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广大农村用农家料散养本地猪,比一般全密闭集约化规模猪场的商品猪好吃也就不难理解了。 5 改进肉质的育种手段 5.1 改进早熟性 近半个世纪的瘦肉猪育种在极大提高了流行品种的日增重和瘦肉率的同时,推迟了猪脂肪沉积阶段(即早熟性)。目前的瘦肉猪156日龄左右(最快者120日龄),即可达100 kg体重。此时肌肉脂肪基因还没有来得及启动和表现猪已上市。实验表明120 kg屠宰体重取代100 kg显著地提高了肌内脂肪含量。欧美各国从以往的90~110 kg屠宰体重切换到现在100~120 kg屠宰体重(最大屠宰体重为南欧诸国的150 kg)是顺应了瘦肉猪的晚熟,采用大体重级别来弥补猪肉成熟度和肌内脂肪不足的缺点[5]。另外现代的基因标记辅助选种手段也能帮助寻找早熟性好肌内脂肪高的瘦肉猪个体,建立肌内脂肪专门化品系。 5.2 排除氟烷基因和RN 基因 通过现代PCR手段识别氟烷基因和RN基因携带者并予以淘汰,可以净化种猪群体防止PSE肉发生。从而有效地防止货架期猪肉中风味物质的流失。剔除了氟烷基因和RN基因的猪肉并不等于优质猪肉,仅仅是排除了PSE而已[6]。优质风味性状是以加性基因为主的多基因表达效应,需要祖先、同胞、乃至后裔的屠宰和肉质风味测定成绩作为选种依据才能卓有成效。 5.3 基因库建设 改进风味基因库,对具有特色风味的品种或个体(如香猪、金华猪、临高猪、圩猪等)进行基因型抽样普查,追踪优秀个体,提纯扩繁后形成风味品系。 5.4 利用肌纤维参数 小肌束结构和肌纤维直径对风味表达有重要作用。肌纤维过于粗大的肌细胞中线粒体集中于细胞膜使有氧氧化代谢难以深入肌浆核心,势必激发糖酵解供能,从而导致乳酸积聚直接影响滋味物质,特别是鲜味的有效性[7]。种猪的肌纤维测定可在性成熟之前通过采样获得。选择细而密,红纤维多的个体有利于风味的改进。 5.5 重新审视育种方向 现在国内的种猪选育多以日增重和瘦肉率为目标。几乎所有畜牧杂志的种猪广告都强调瘦肉率和日增重并配以细腰丰臀的种猪照片。很少看见肉质指标和瘦肉切快样本的照片。这说明国内观念还停留于强调瘦肉的量,这种观念在加入WTO的今天急待更新为追求瘦肉的质或风味。 此外,优质种猪形体选育目标也值得商榷。在众多种猪拍卖会上,臀部异常丰硕的个体往往拍卖价最高是否与人的主观评定标准有关?如果以细腰丰臀为理想体形标准?肉质风味将如何改进?纵观世界养猪200年历史,风味优良的著名猪种大多为中国本地猪和南欧本地猪。这些猪的形体特点多为前后躯平衡均称地发达或前肩略大于后臀。其中巴克夏、华南小耳猪可为典型代表。近50年发展起来的瘦肉型猪的风味前体物质含量较低, 常见于某些皮特兰、汉普夏、长白,而这些猪几乎个个都细腰丰臀。现代的丰臀猪股后肌群异常发达(如股二头肌、半膜肌、半腱肌),使猪的后臀有坠落之感。股后肌群的肉质风味不如前躯肌群,故在选种时其权重宜分配合理不能过度夸大。前后躯比例协调,瘦肉率与肉质同时改进是可以实现的,在近代养猪业中也不乏先例,其中美系杜洛克和北京黑猪就是很好的典范[8]。 6 前景和展望 纵上所述,影响猪肉风味的物质和前体物质很多,能应用到养猪生产中所需的时日尚多。要迅速改善猪肉风味的,就要在饲养和育种方面下工夫,特别是在育种方面,要抓紧建立种的商品猪繁育体系,这样既为消费者造了口福,同时挽救了濒临危亡的种,保存了基因库,功德无量。 来源:不详

标签: 菌类功效

猜你喜欢